close


 


快樂澎湖行


第一天


2008.10.17




 



澎湖天后宮前的麒麟照壁


 


 


 





第一級古蹟澎湖天后宮


 


 




澎湖天后宮歷史沿革


澎湖天后宮位於今馬公市中央里,早期明代持期即已建廟,


是全臺澎地區創建最早的媽祖宮,


至今已有三百多年。


天后宮一般稱為媽祖宮,或簡稱媽宮。


澎湖馬公市早期地名「媽宮」,便是由此而來。


天后宮供奉的主神天上聖母,


一般都稱為媽祖或媽祖婆,


是臺灣民間信仰最虔誠普遍的神明之一。


早期臺灣的拓墾移民,自閩粵渡海來臺,


經常與驚濤駭浪為伍,


為保佑安全渡海,特別崇拜媽祖。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率領水師攻打臺灣,


將臺灣收入版圖後,將戰功歸於媽祖庇佑,


此反映著媽祖信仰在東南沿海之深厚。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


清廷將宋代以來敕封為天妃的媽祖,


晉封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仁慈天后」,


並令各府縣改天妃宮為天后宮,


春秋二祭,永享祭典。


自清代以來,澎湖天后宮曾多次整修,


日治時期大正八年(1919年)重修時,


在祭壇下挖出「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碑。


大正十一年(1922年)鑑於媽祖宮當時已經墻垣傾圮,


不堪為奉祀之所,


故由澎湖臺廈郊商會等地方仕紳集資重修,


此為規模最大的一次重修。


現存天后宮形貌即是此次重修時,


延請司傅藍木修建,於次年完工。


澎湖天后宮的方位採坐北朝南,


建築由前殿、正殿及清風閣三進


帶左右護龍的縱深配置組成,


由於基地呈陡坡下降,


建築物自前埕向後級級昇高,


自側面觀之,山牆高低起伏,


是天后宮建築的最大特色。


清風閣往昔為澎湖文士以文會友之處,


現在陳列有


「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石埤等文物。



 





天后宮前解說布告欄


 


 




澎湖天后宮導覽平面圖


 




鄭成功登陸澎湖遺址簡介石碑


鄭成功登陸澎湖遺址簡介


延平邵王鄭成功於永曆十五年(清順治十八年,西元一六六一年)攻取澎、臺。


根據南明書誌:是年 三月初十 日,


成功集大小艦四百餘艘,官兵二萬五仟人,


二十三日午自金門料羅灣出發,


首尾十餘里,軍威壯觀,


二十四日中午各艦至澎湖,入媽宮港。


成功駐峙山嶼,各將分駐各嶼。


二十六日成功登陸澎湖,在澎祭禱海岳,


並巡視各島嶼,


語眾曰:「若得臺灣應以此為門戶屏障」。


二十七日舟師進發臺灣,至柑桔嶼受阻於風,


復回澎湖峙內嶼,時官兵乏糧,


取給居民合有百餘石,不足全師一餐之用,


成功驚之,又恐北風無期,


逐於三十日晚一更後,舟師盡發,


四月一日黎明抵鹿耳。               


 澎湖縣政府製


中華民國六十八年六月 立


 





澎湖天后宮前路旁大榕樹


 


 




澎湖天后宮正面


 


 




澎湖天后宮正面兩旁對稱左右配殿建築,


門上分別鑲嵌


山明水秀」與「人傑地靈」等字,


但以斑駁脫落即帶整修。


 


 




天后宮的正面與精緻雕刻的廟門和雕梁畫棟。


 


 



雕工精細的倒吊連花


與宮內兩旁供奉的註生娘娘節孝祠
 


 


 



宮內入大門後兩排


天后仗儀排場的十八般武藝的武


 


 



從正殿中間往外望,


三川殿古色古香的建築


和屋頂華麗的裝飾一覽無遺,


更妙的是從中間大門現出照壁的麒麟。


 


 



在三川殿看天后宮正殿


 


 



天后宮正殿供奉神祇,清風閣門檻前石鼓,


天后宮』匾牌


和「功庇斯文」「聲靈湄島」古匾。


 


 



功庇斯文


 


 



功庇斯文匾的故事


「功庇斯文」匾


澎湖唯一的進士蔡廷蘭,


嘉慶六年生於「雙頭掛社」(今興仁里),


道光二十四年中式 二甲 ,賜進士出身,


分發江西任知縣,卓有政聲。


曾佐通判蔣鏞輯刊「澎湖續編」一書,


又曾於走福州鄉試返澎途中遭颱風,


隨船飄抵越南,


將其所見所聞撰成「南海雜著」一書。


道光二十六年(西元一八四六)


蔡進士返鄉祭祖題獻給天后宮的「功庇斯文」匾,


現存於清風閣二樓,


已經教育部評定為天后宮的古物。



 


 



天后宮改建碑記


碑文:天后宮改建碑記


竊謂神恩浩大,昭祀固宜恪恭而俎豆馨香,


廟貌尤須整飭。


我澎馬公天后宮聖母為祀典明神,官民祈福。


廟修自前清康熙時代,迄今年久,風雨飄搖,


多者墻垣傾圮;況又兵燹兩遭,頗形殘缺,


實不堪為棲神之所。


辛酉夏初,


在街諸紳商共相議舉董事四十五人,


藉邵守竹下康之街長上瀧宇太郎之力申請督憲許可,


准以就澎街庄募集,並諸善士自由寄附,


統計金參萬有奇。


壬戌春興工改建,因舊制稍狹,議拓而廣之;


爰是買廟邊店屋,移故址築新基,


增前進造後樓。


凡塑廟中神像器物無不煥然一新,不敷費外,


由各董事湊足五千餘金填補,事乃克濟。


癸亥冬落成,所需工料及各捐戶懸匾,


泐石廟堂,以垂不朽云。


大正十二年癸亥冬月


                     從董事仝立


 


天后宮改建碑記


民國十一年(西元一九二二,日據大正十一年),


日本治澎官憲授意由台廈郊發起,


並聘請潮州籍匠師藍木負責重建已頗形殘缺的天后宮。


歷時一年餘(民國十二年),


改建為目前的堂皇廟貌,


改建碑記現存於正殿左山牆。


 


 



中間長條石碑為台灣第一古碑


神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碑記


台灣第一古埤


「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埤記簡介


據考證,本碑乃目前台澎地區現存之石碑中,


年份最久者是台澎第一古碑,


其紀錄之事蹟發生於明萬曆三十二年


(西元一六○四年),


時荷蘭之海上強權初興,


並於亞洲設立「荷屬東印度公司」,


急欲在亞洲拓展勢力與貿易,


而首要目標即是與中國直接貿易,


奈何中國當時卻實施海禁,不准人民放洋通商。


明史文獻認為,荷蘭人係受奸商潘秀,


郭震等人之蠱惑,強佔澎湖,行賄稅吏,


欲求互市,然朝廷堅拒不允,


不得已逐令都司沈有容率艦前來澎湖,


乃沈有容具膽略,隻身上岸與之論理,


荷酋韋麻郎終因折服而率眾離澎而去,


此碑為記逑沈有容英勇如斯,膽略過人,


隻身前往諭退之明證


           國家一級古蹟


                   開台澎湖天后宮


                         管理委員會   


 



台灣第二古碑


台灣第二古碑


本殘碑雖與「沈有容」同時被發現,因已殘毀,故未受重視,直至 曾文明 老師以探究,才發覺應是明鄭時期的古碑。


一、  殘碑內文因餘半段,且受風化,唯仍有少數字跡可辦視,其中「總督劉」至為重要,查台灣歷代的職官名稱,僅明鄭時代有「正總督」官衙,劉國軒二度任此職(明永曆州七年,一六八三年前),衙署即設於「娘媽宮」。


二、  碑頍雙龍浮雕,中間「恩懿」二字,係表達對媽祖懿範之感恩,應可確認此碑與「天后宮」有關。


三、  台灣現存在碑額上有雙龍浮雕者,其中間文字大多為「皇清」唯此碑為「恩懿」,應可證明非「皇清」時期之文物。


本殘碑豎立之年代,當在西元一六八一至一六八三年間,再依日人中村孝志教授有著「關於沈有容諭退紅毛番碑」一文所言,「沈有容碑」未出土前,台灣最早之古碑為施琅之「靖台碑」,「靖海將軍侯施公功德碑」(西元一六八三年以後所鎸刻),本碑應是繼「沈有容碑」之後之第二古碑。



 



台灣第一和第二古碑介紹


 


 



後殿老舊的清風閣


 


 



後殿清風閣內外


 


 



天后宮左邊巷內約四十公尺的『萬軍井


 


 



萬軍井簡介


 


 



遠遠看以為是煮飯的大電鍋,


原來是鼎鼎有名的『萬軍井』。



 


 



施公祠』原稱「施將軍廟


 


 



施公祠內供奉的是施琅將軍,


施公案施仕倫不是同一人。



 


 



施公祠萬軍井簡介


施公祠與萬軍井簡介


清康熙二十二年(西元一六八三年)六月,提督福建水師攻澎  擊敗守澎總督劉國軒而領媽宮,師苦無水,琅禱於神,井湧甘泉,萬軍汲之不竭,名曰「萬軍井」,或稱「大井」  康熙三十五年(西元一六九六年)琅卒,翌年命建施將軍廟於媽宮澳東街,道光二十三年(西元一八四三年),更名「施公祠」。


               澎湖縣政府製


中華民國六十八年六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祿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