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馬祖花蛤節參訪紀實
2011.07.22-26(7)
第六站 東莒島大埔聚落.花蛤節之夜
下午5點車至莒光昔日第二大傳統漁村
大埔聚落〈大坪村〉,
在涼亭處可清楚的看到林坳嶼。
島上植物生態資源豐富,
據植物專家調查表示,
島上之多年生檳柃木,深具觀賞價值;
另島上怪石林立,饒富神話故事傳奇,
目前尚未開放登島,
僅有部分釣友會前往林坳嶼進行垂釣,
是東莒島的主要釣場之一,
也是釣友兵家必爭之地。
大埔原名「大浦」,
福州語「浦」為小港灣之意。
東莒附近海域早先盛產黃魚、鯧魚與帶魚,
大埔是島上僅次於福正的第二大傳統漁村,
澳口面南,為一個天然港灣,景色秀麗。
聚落對面之「對面山」(又稱樓仔頂)
正好可以阻擋冬季北風的入侵,
故島上的居民,常依經驗法則,
順應季風變化改變漁作澳口,
因而有「夏福正,冬大埔」的居住慣例。
昔日的大埔,
是一座人丁興旺的大漁村,
國民政府遷台之前,
聚落內民家就有50餘戶,
居民200餘人,
港內停泊數十艘大小漁船。
大埔聚落後來由於漁業蕭條,
人口外流,
目前僅剩一戶居民居住。
大埔漁村亭記
村內蓋有一座白馬尊王廟,
迄今170餘年。
大埔聚落的傳統民居為數眾多,
是重點保存區,
也是遊客必訪的閩東傳統聚落之一。
大埔石刻在民國42年被國軍發現,
並訂定為三級古蹟。
刻文上記載萬曆年間,
宣州沈有容生擒倭寇69名,
不傷一兵一卒,閩人董應舉 題文於此。
石刻上方有一座仿古涼亭,
叫做『 懷 古 亭 』,
一旁石碑記有石刻發現經過與石刻內容。
閩東式六星級化妝室,
光看外表還沒解放就全身舒暢哈哈哈!
下午5點54分
回到花蛤節開幕晚會會場吹氣拱門前,
夜幕低垂氣溫仍然居高不下,
還好強風帶來一些涼意。
指示牌上方,
站著一隻漂亮的黑嘴端鳳頭燕鷗塑像。
晚會上未開始,
供應馬祖東莒土產西瓜,
品質相當不錯沙沙的很甜又多汁。
莒光西瓜頂呱呱 本照片曹瑞芳 提供
晚會七點半開始,
大部分的觀眾及阿兵哥大致都有品嘗
豆腐.花蛤.西瓜....等特馬祖東莒特產。
晚會還特地安排摸彩,
不時傳來中獎的歡呼聲。
花蛤節晚會在唱唱跳跳歡聲雷動
愉快的一分一秒中快速溜走。
結束後回Remember民宿201室洗澡休息
接著阿枝老師和黃月姊姊和
我們一起到海邊踩星砂,
惋惜的是孟麗與玉琴姊在敷臉沒空跟隨,
十分奇特的體驗,
踩在沙灘上踩過的地方,
竟然出現像螢火蟲般的點點亮光,
喔 傑克!實在太神奇了,越踩越高興,
海邊頓時傳出陣陣歡呼聲。
可惜沒有帶相機,讓神奇的畫面溜走,
不過我們在第二天芹壁的沙灘
有拍到珍貴的畫面,敬請期待後續的報導。